【雅昌带你看展览第236期】世界的壳:徐累个展
2013-10-23 10:27:28雅昌艺术网专稿
“世界的壳—徐累个展”于2013年10月20在今日美术馆开幕。这是徐累在北京举办的首次重要作品展,包括了自1995—2013年的代表性绘画作品。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今日美术馆联合举办,由艺术评论家、诗人朱朱担任策划人,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师梁志天担任展馆设计总监。展览将持续至10月29日。
徐累(1963—,出生于江苏南通),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现工作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徐累早年曾经参与“85’新潮”的中国前卫艺术运动,参加过“中国现代艺术大展”。经过现代主义的观念实践后,自九十年代初开始,他走向不同于其它当代艺术家的另一种道路,即在现代性的立场上重新树立中国传统美学的本体价值,并以深刻的哲思、文学的隐喻以及丰富的绘画视觉经验,开启了融合中西、变通古今的个人谱系。徐累以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其“传统的复活”的理念,为中国当代艺术提供了建立自身文化价值观的成功先例。
艺术家徐累
本期【雅昌带你看展览】特邀导览人:艺术家徐累。
徐累:这个展览的主题叫“世界的壳”,作品最早是1995年时候的,在这么多年来,近二十年的作品当中,我挑选了一些重要的作品,都是从藏家或者是机构,从四面八方借来的,组成了这么一个稍微有点儿不能讲是回顾性,就是差不多是我艺术生成过程当中的一个线索。这个线索从中可以看出我是怎样一步步的走过来,每个过程当中,我遇到什么样的风景,看到什么样的东西,我怎样去指认它,最终走到我们现在看的这个厅,怎样从一个幽闭的空间推门而出见到了自然,见到了一个更加豁然开朗的世界,这个路径的过程还是对我成长来说,这个线索是挺有意思的,我自己重新看的时候也蛮感慨的,很多画进来之后很多年都没有见到过了。我这些年通过一些新的作品来论证过去的东西的时候,这个线索还是蛮清晰的。本来一共有56张作品,后来因为作品展线上有一点点满,撤掉了六张作品,一共现在是五十张作品,包括近二十年艺术创造方面的一些工作。
我很感谢我过去的一些收藏家,很多作品当初收藏在他们手上之后基本上留在了自己的手上,这些都是很多年的一些雪中送炭的朋友,我们现在都保持很好的关系,当我想做这个展览的时候,他们非常慷慨地支持我。
另外有一些作品已经离散了很多年,经过很多道的换手,我会通过机构、艺术中介或拍卖行找到一些藏家借回来,还有一些作品在博物馆里边就比较好做,比较困难的是国外的一些藏品,因为进入到中国来之后再出去什么的,技术方面有很多难度,所以有一些作品没有借到,反正以后再去做更重要的回顾展的时候,我们可以继续丰富一点。
徐累《霓石》267×562cm 绢本 2013
徐累:这件作品是2012年的作品,做了有半年,它是我绢本作品的第一张。我为了要达到这个主题的一种透明的感觉,因为是彩虹,所以我要换一个材料,尺度上,我第一次用绢来画这个作品。这个作品的主题实际上仍然是我过去的一种修辞学方面辩证的方法,有一种综合性,你说把一个最喜欢的东西彩虹和一个最实的东西石头两个融合在一起,所以那种所谓的自然的属性就不明确了,你说它是一个彩虹,可是它是一个石头,你说它是一个石头又是一个彩虹,最虚幻的了最实的两个虚和实之间统一在一起,所以重新创造了一个模棱两可的,暧昧的、身份不明的一个状态的形象。我的很多作品都有一种综合的、中庸的思想在里边,我在调和,找到它们一个共有性的指标,达到一种统一,把二元论的东西变成一元论,我把偏于两极的东西放在一起,我创作当中有很多重要的概念是来自于这里的。所以像这个作品有点儿像中国的太极,黑白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建立在这种一元论的基础上,这是我们中国人在化解某种不同类型的东西的矛盾和冲突性方面可以达到一个一致的地方,给它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徐累《虚石》65×89cm纸本1996
徐累:这是1996年的作品,这件作品的重要性是,它出现在中国当代艺术被西方大的博物馆所展览的第一个大型展览“中华文明五千年”上,在古根海姆博物馆,这个是被选入这个展览里边去的作品。这个作品是反映了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于一种现实和幻觉之间关系的看法,比如我们讲《红楼梦》、《牡丹亭》、《聊斋》都有一个共有的特点,就是它的魔幻不存在跟现实是混淆在一体的,是进退自如的,这个故事里边我们讲一个梦跟现实的关系会是进退自如的关系,这个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它所建立的幻象的东西,屏风里边是虚幻的石头,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它是一个幻象,但是我们看着又如此真实,其实是一个不存在的,不是真正印证现实的一个东西,所以这个作品在做词汇方面的互换,这个互换带有中国人从形式来讲,回到中国人的思想就是一种空象,一切都是虚幻的,有这样一个主题的意思,所以这个画叫《虚石》,石头的石,又是一个虚和实的关系。
徐累《马笼》87×65cm 纸本 1997 (1)
徐累:这件作品叫《马笼》是我为了反映出我对于一种悖论的爱好,马本来是自由的,可是它在笼子里边,本来笼子里边的鸟却在外边,内外相互的置换,它的反转,会带给别人一种思考,带来一种在生活当中生存状态的一种联想,每个人实际上是自身身体的囚笼,我们都生活在很多非自由的,不是绝对自由的状态里边,这种东西就是我们生活的一个本质,所以在这个地方探讨的时候,我们会以这种形象,这种意念、意象来阐述这样的一个观点。
徐累《蝴蝶志》64×115cm 纸本 2002
徐累《春药》66×141cm 纸本 1999
徐累:这组系列叫《地图》系列因为我的很多绘画都处在房间幽闭的状态当中,我们是特别私性的,这个私性如何跟世界的整体、外界发生一种关系,我在这里边用的一种虚拟的方法,就是我在里边呈现一种《地图》,用《地图》的方法呈现这是世界的一个象征,过去维米尔的绘画里边也是有一个地图的方法呈现一种个人和世界的关系,个人可能处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他在谈情或者他在写信,是这样的一种关系,但是我这里边做了一个改变,虽然是一个地图的形式,但是地图本身的真实性是不存在的,所有的地名都是我重新编造的、虚拟的一些地名,比如这张画的地名是所有蝴蝶的名字,各种各样蝴蝶的名字,所以这个叫《蝴蝶志》,关于蝴蝶的记录,其他有一些画比如是用古琴的工谱做的名字,或者是用春药的名字作为一张画《春药》,或者是各种各样的衣服,人做的衣服,衣服里边的词汇组成的名字,这个里边这个世界又变成一个虚幻的世界,不是想要证明跟世界的关系,可是它本身又是一个虚幻的和没有实质性的一个虚拟的文本的世界。
徐累 空城的追忆 65×85cm 纸本 2005
徐累: 我在2002年的时候跟我的策展人朱朱有一次合作,当时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一套丛书《对影丛书》,一个作家和一个艺术家用图和文之间建立一种关系,我邀请他跟我一起做这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空城计》,《空城计》的书以我的作品作为一个线索,他去阐释他本身对很多记忆、很多意象、文学性看法的一种描写,其中一个主要的篇章就是他写的名字叫《空城计》,也是我的这个画的名字,这个画叫《空城的追忆》,我有一组这样的作品,在一个迷宫一样的通道里边有一匹马在不断地徘徊,边体画画过四到五张,所以我建立了这么一个中间的空间,这个空间你们不是很清楚,我们生活在南京,南京有一个四方城,是明孝陵起始的地方,四面有洞,一个城,过去上面有屋顶,因为在南京战火或者是保存全都没有了,特别有着沧桑、废墟的感觉,空城的东西,空城的东西对我们来说有一种象征性,最有名的是钱钟书说的围城的概念,所以城和人的关系在里边是一种特别能反映出一种游荡性,反映出一个精神性的东西和一种寻找过程的一个探索,所以这里边有很多象征的符号是从这个方面来建构的。
徐累《回音壁》89×200cm 绢本 2012
徐累:我有一组作品的总题目叫《世界观》,它的一个框架是一个打开的门洞,原来可能是一个圆的,打开之后成为像地球仪一样的,打开一个变成一个世界的概念,打开之后里边隐藏着一个秘密,这里边是什么东西,然后我就用各种各样的单词,比如可能是一件衣服,可能是一个人在看书,可能是一只鸟或者是什么,有很多单词建构这个框架,这张画反映的一个意思是我把中国人和欧洲文化中对石头不同的认知的,比如里头这个石头是希腊文化的雕像,希腊人会认为石头里边本来就有一个灵魂,我们通过工匠和艺术家凿的形式把这个里边的人解救出来,西方的雕塑有这样一个概念,灵魂在石头里边,只不过艺术家把它解救出来了,是一种往外出,去掉东西拿出来的感觉,但是中国人认为石头的美学不是这样,中国的石头相当于西方绘画里边一个裸女的形象,对中国人来说石头是这样的一个形象,在历史上普遍对石头的喜欢和对石文化的一种狂热,历史上有很多佳话,所以中国人用石头的概念来说事的时候,这个石头是我们能够进去的东西,从石头里边进去可能我们找到一种仙境,一个进和一个出代表着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不同的,在石头这个说法上我们不同的理解方法,这个画是把中西认知的东西凝和在一起,形成一种我认为是人类文化的基石构成的一个模式。
徐累《回音壁》89×200cm 绢本 2012
徐累:我有一组作品是叫《达芬奇的密码》,达芬奇是我最喜欢的,最崇敬的一位艺术家,他不仅是绘画的优越,而且他还有很多对人类探索方面的一种思考,他有一种探索的精神,所以在他的绘画里边,我会有一组作品表示对他的致敬,这个作品用他的素描作的一个笔记,可能反映的是一个弹道的过程,打炮弹的过程,科学性的东西,在我这里换成了一个仍然是我的修辞学方面的问题,我们看到弹道打过来的时候他会显得非常声、光、电很暴力的东西,当体现在素描稿的时候是我们能看到它的景象,是不存在的,是有它的热闹,但是没有它的一个真正纷乱的爆炸的效果,它是文本的,文本虚假热闹当中可能有一个真实的安静,也许这个人是做一个梦,梦里边他可能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一些比较狂热的东西,他的安静/静和动,真实和虚拟之间会产生一种思辨的关系,仍然是我喜欢用的修辞学的方法。
徐累 《如影观》65×211.5cm 2011
徐累:我的绘画里边有很大一部分是帷幔组成的,帷幔在我的画面中间是一个中介物,这个中介物有点儿像布莱希特所说的那种监理的效果,观众和我自己是站在外面的,我们在观察和欣赏里边发生的一些事情,这里边的事情是我们永远走不进去的,它可能是某一个过去旧时光的情境,也可能是某种象征,所以帘幔之外的时候有一种观者的偷窥或者有一种观者身在其外的立场静观它,这个作品也是其中的一个,这是前几年的一个作品。虽然是一匹马,通过它的快速走动记录下来的过程,马在我的绘画里边是一个重要的形象,他有很多不同的寓意,在这个里面,它的寓意是我们认为中国人是有一种时间的感觉,是有白驹过隙,表示时间过得非常快,一闪而过,可能马在我的形象里边它隐喻的就有这部分的意思,比如它是跟时间有关系的,跟时间的记忆犹关系,或者是青花马,马身上有一个青花,可能青花是它的一个记忆,马是在象征性的维度上进行的,而不是马的自然属性上说明的。
(责任编辑:孟玉芳)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