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与徐累:文学的想象和绘画的呈现 都是文人的事业
2013-10-21 20:27:03雅昌艺术网专稿
《世界的壳:作家与徐累》新书发布及座谈会于2013年10月21日在今日美术馆举办。发布会由张悦然主持,嘉宾包括:著名艺术家刘野,作家小白,策展人朱朱,台湾作家舒国治,上海作家孙甘露,以及艺术家徐累。
徐累表示自己的艺术与文学的关系特别近,他自己同时也是一位作家,他在创作中喜用修辞,将对文学的领悟在艺术中相互印证,而每次画完一幅作品后,徐累就有立刻去写作来分析自己绘画的冲动。发布会上,六位嘉宾讲述了自己眼中的文学和艺术之间缠绵悱恻的渊源和情感。
文学的想象和绘画的呈现 都是文人的事业
徐累:其实在中国从元代以后的绘画,文学家既是画家也是作家,他是一体的,历史上大规模的状况艺术和文学如此地结合在一起的状况,在中国是一个特殊现象,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我的很多绘画是带有叙事性的绘画,或者叫绘画的文学性,文学性的绘画叫文人画,绘画的文学性和文学性的绘画区别是这样,这是职业身份的东西,文人画首先是一个文人、是一个诗人,但是他也画画,如果你没有文采、没有文学准备的等级和身份的话,或许你是不被人看得起的,叫画工。但是绘画的文学性是画工这两个词,他是通过文学、色彩达到表现的挪移,虚幻的表达出来,在这个作品里边会有更多的关注,能看到他的普遍性、公共性,需要自己的经验,就像私人的典故一样。如何在文学性和绘画性之间找到一个相互的融洽的一种表达,在画家手上有这样的一些东西,在文学家身上也有这样的东西,每个长篇小说家都是想做一个画家的欲望,这个话很有意思。长篇小说要写场景就必须对这个有观察、有细节的描写,文字的思维方式表达出来,画家表达更直接,是图像的表达,但无论是对于一种文学的想象和绘画的呈现,都是文人的事业。
小白:文学受到绘画的影响,你去看文学史,我不能谈个人经验,我确实文学上也没有什么经验,绘画上也没有经验。泛泛地谈你去看小说史或者文学史在古典时期,像十四、十五世纪那样的小说《十日谈》等等一些小说根本没有绘画性,完全是讲故事,而且故事也没有场景,基本上就是一个人到哪里去,看了什么,怎么、怎么样,都是这样来讲故事的。后来你会发现到十六世纪绘画作品开始多起来,油画画在画布上,十六、十七世纪印刷术出来,一般普通人能够占有图像资源更多的时候会发现整个文学界不一样了,像巴尔扎克会很细致地把一个房间每个角落怎么样全部写出来,文学是从一开始一直从绘画当中吸取观察世界的方式,如果你提起笔想描写一个东西会有感觉,你不是从头学起,我们现代人还有电影、摄影,我想在十六、十七、十八世纪那些人只能从绘画上看图像,看前后关系的安排,看视觉重点在哪里,因为一幅画肯定有一个视觉重点,写一个场景一定要抓住这个场景上的视觉中心在那里,绘画这一点是最重要的,肯定有一个焦点在里边,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过去或者是走过去一眼就能看到,这些东西有意识也好,无意识也好,文学一直在学习绘画,从某种更宽泛或者抽象一点地说,文学从观看绘画中获得的视觉经验远远超过文学从观看真实世界表象的当中获得经验更多,如果仔细去看,十八、十九世纪那些古典小说会发现他们肯定是从绘画当中获得的视觉经验更多一点。
孙甘露:徐累讲到帕默克,前些年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小说《我的名字叫红》,小白老师讲一个是从绘画中获得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有一些是在小说中谈论绘画,实际上影响都是非常交叉的,确实在很多小说中间都可以看到借鉴,就像现在晚近的小说借鉴受电影叙事的影响一样,实际上以前也有人讲过,我也比较倾向这种看法,就是描述的社会,这个描述包含对绘画的描述,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没有被讲述,没有被好的讲述保存下来,实际上回想今天很多视觉经验很多是借助画家的眼睛回望历史或者某些历史的时刻、场景、想象,这个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责任编辑:孟玉芳)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