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煜:我不怕质疑!
2012-03-12 09:45:20深圳商报
“我不怕质疑,因为我也经常在网上质疑别人!”深圳商报关于深圳城市设计促进中心标识(以下简称标识)的报道《这一次,设计师说了算》2011年4月3日见报以来,在网上引起热烈反响。业内设计师直言该标识“不适合应用”、“设计风格与日本设计师相似”,言论尖锐,颇有针锋相对之意。对此,设计师广煜在接受深圳商报记者独家专访时坦然回应,“无需解释,将概念呈现出来,公众自然有评价。”
北京新锐设计师广煜近来很“高调”。今年2月,他在微博上称“世界最美的书”《漫游》有抄袭之嫌,引起业内轩然大波。这一次,他本人又陷入了这新一轮的“大战”中。
“世界最美的书”《漫游:建筑体验与文学想象》
不会侵占公众对设计的参与
《文化广场》:评委李永铨、张达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这个标识在推广运用上有一定的难度。李永铨甚至建议,设计者最好全程跟踪标识的整个运用系统,设计出一套完整可行的运用手册,以保障标识运用的顺畅性。对此,你如何考虑?
广煜:大家希望听到的是“我信誓旦旦地称要全程跟踪”,但我的回答是“不会”。标志的基本造型已经确定,也就是说设计师已经赋予了一定程度的美感。由未经美学训练的工作人员和观者自己组合也是形象设计的一部分。“变化组合”的使用方法就是要回到使用者的手中,全程跟踪本身就违背了设计初衷。这只会拉开设计与公众的关系,公众又回到了对设计的“惧怕”。
《文化广场》:多数人质疑这个标识所包含的元素过多,在应用时会出现问题。
广煜: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或者说问题根本不存在。在我的设计方案中,已经“提供了4—6种基本组合方式,满足办公、紧急会议等基本情况的需要”。这就说明我会履行将要产生的设计委托中所应尽的责任,将这些基本组合方式完善并提供给客户。
另外,设计中心的成立,就是想让设计在深圳发展得更有空间、更系统和具有规划,这是美好的。所以,设计之初我也在试探性地挑战设计中心这一政府职能部门的承受能力:把标志做成公章;故意把形象设计的基本元素都拆开,尝试突破当下形象设计自顾自的模式化、版式化而不考虑使用者和观者的感受和体验的状态。我想告诉观众:这个部门因为与设计有关,所以是轻盈、自由、开放、幽默的。使用者可以通过对四个造型的编辑,灵活地运用。使用者也是设计师,也可以参与到设计的过程中去。
接受质疑也会坚持质疑别人
《文化广场》:标识公布后,业内有人在网上质疑,该作品与日本设计师服部一成设计的三菱美术馆一号馆LOGO有些相似?
广煜:我接受质疑,这对我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它只能提醒我,我看过的和分析过的作品可能还不够多。实际上,我经常在网上质疑别人。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自己跟狗似的。我会坚持质疑别人的态度,别人同样也可以来质疑我。
国内外有很多好的作品,设计师在设计时会在形式或者概念上进行借鉴。至于我这件作品与服部一成的作品是否相似,我无需解释,只要将二者的概念呈现,公众自然有一个评价。如果一定要说借鉴的话,我可以坦诚地说,设计中心标识借鉴了日本设计师高田唯一的风格。他的作品全都是细线,呈现出轻盈和唯美的感觉。我只是将这种感觉带到了设计中心标识中来了。
《文化广场》:在平面设计中,抄袭和借鉴的尺度非常难把握。近期,你也在业内进行过相关探讨。
广煜:我不是权威,鉴定绝谈不上,对于抄袭我有我自己的理解:首先,有自尊的设计师不会只追求作品表面形式的雷同;第二,没有绝对的原创,要看度,有责任感的设计师知道应该怎样对客户和作品负责;第三,发现一种形式感固然有意义,会使用也非常重要。第四,不知道的情况下撞车是无知,这有得救;明明知道还抄是无耻,这没得救。第五,形式感雷同可能是抄袭(注意我的措辞“可能”),概念相同也可能是抄袭,形式感和概念都雷同绝对是抄袭。
黄扬的设计为何屈居第二?
颇为有趣的是,在广煜的微博上,发言最为积极的是此次标识设计大赛第二名获得者黄扬。深圳设计师黄扬毫不掩饰自己对广煜的欣赏,两人的探讨也颇有些英雄相惜之意。黄扬说:“广广的方案正好切合了‘使用者’的认知和口味,这也是广广的运气。而且说实话,这小子的方案在这个层面上做到了顶尖水平,很到位的!”
两人在相互的回复中还从设计审美、设计应用到设计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事实上,在评审过程中,评委们曾就二者的作品展开激辩。黄扬的作品由四个十字组成井字装,黄色和蓝色对比呼应、视觉感突出。评委孟岩认为:作品本身设计直接,视觉感比较强。黑一烊则表示该设计动静结合,非常耐看。但也有评委表示这些“十字”符号在概念感上容易让人产生歧义。而对于广煜的作品,评委们则认为,虽然元素颇多,应用推广上存在一定难度,但设计独特,开放、灵活的理念与设计中心的主旨一致。这种在设计观念上的突破,变成了一种纹理、背景,呈现出一种东方的审美。
(责任编辑:刘娇)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