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美院纤维艺术郑丹:“织”心不变
2014-12-26 08:51:08艺术中国
【人物档案】
郑丹,200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艺美术系纤维艺术专业,2007年起在清华大学纤维艺术实验室担任管理员,从事辅助教学、艺术创作等工作。主要学术兼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专业委员会理事。其作品曾连续六届(2004~2014年)参与“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及其它国内外展览比赛并获奖,如《喀左•印象》于2006年获第一届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优秀奖并收藏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流年》于2009年入选美国圣何塞纺织艺术博物馆“中国当代纤维艺术”巡展;《织晓》于2012年11月获第七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银奖;《悲伤之城2》于2013年9月获第九届青州国际工艺大赛特别奖;《织趣》于2014年10月获第八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优秀奖。
《织了》
位于美术学院C区三层的纤维实验室,在常人眼中,是被各种各样、花花绿绿的纤维作品“塞”得严严实实,有些拥挤、杂乱的地方。郑丹的创作空间仅仅在一个角落里,显然不如众多高高低低的缠着毛线的画框和占据了近三分之一面积的巨大工作台来得显眼。但在郑丹眼中,这一切都犹如从实验室高高的窗子里射进来的冬日橘色的阳光一般温暖和安定人心。实验室于郑丹是一片净土,在这里,她享受单纯的创作时间,无拘无束,也无过多的私心杂念。在这里郑丹经历了从刚刚进入纤维专业时的懵懂与迷惑,到本科二年级第一次接触“高比林”时的“深深陷落”,再到如今,在对高比林这项传统而又现代的编织技艺潜心钻研和痴迷创作里,走过了十年的光景。十年的时间,物转星移,但“织心不变”。
钟情“高比林”
问起郑丹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于“高比林”这一种传统创作形式的原因,她的回答十分简单,就是“喜欢”。对于郑丹来说高比林有着不可言说的魅力,也许是因为它的技法简单到纯粹,帮助艺术家回归了艺术最本真的创作状态,摒除了其它繁杂的干扰因素;也许是因为它微妙的色彩变化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永远吸引着创作者沉浸在那千丝万缕“鲜活的生命”当中;也许就是至情至性的“喜欢”二字,艺术家总是感性的,的确不能少了单纯却炽热的情感表达;也许一切皆因缘起。“在生活中,我其实不是一个很沉稳的人,偶尔还有些浮躁,但是只要一开始织毯子就会立刻安静下来,特别投入,这是一种很奇妙也是很美妙的感觉。”一旦进入创作状态,郑丹的头脑中除了如何“织毯子”,其他的一切似乎都不需要花费心思。
十年以来,郑丹从未停止“织毯子”,不同于其他学生对于新材料、新形式和新概念的追求,她更热衷于传统的线毯编织。在常人看来,寻找艺术创作的灵感是一件颇为玄妙和倚靠时机的事情。而对郑丹来说“创作素材和灵感是要随时随地收集的”,“织毯子”已经如同春雨润物细无声般,不声不响的融入郑丹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俨然已是生命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所以无论是看到花草树木的图像,高山流水的照片,还是随意走在街上偶然撞见某个人衣服独特的肌理表现,或者是上班途中无意望天,发现大自然对于蓝天精巧的晕色……所有生活中的一切都有可能被郑丹积攒起来成为自己创作的素材,被织进经纬之间,演绎光色变幻。另外,随着对纤维特性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对高比林、栽绒等传统技艺的日渐娴熟,郑丹十分清楚什么样的图案、样式适合通过手工编织技艺的形式表现出来,也越发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所以郑丹会有针对性的筛选素材,只要一有时间便会在头脑里运转、思考着下一幅作品的模样,可以说她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创作思考。
在郑丹眼里,“画稿子”容易,“织毯子”的过程才是困难的,她常常要拼命织几个月,平均每天编织五、六个小时左右,常常一天过去了,只看到了经线上几厘米见方的增长,一时半刻实在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最后腰酸背痛、精疲力尽,才能完成一件图幅不大的作品。而高比林的魅力一定要通过手工编织才能感受和体现出来,又绝对不能被机械化批量生产所替代,所以往往很多人忍受不了这样日复一日长时间的手工编织,就此放弃。郑丹不仅坚守着这项技艺,而且她认为“织的过程就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要通过“织”这个过程来思考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本身,“按图索骥”不是艺术家所为而成了技术工人。人的想法总是时时变化的,在织的过程中作出慧心的调整和改变,往往能得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未知的惊喜。《织晓》最终完成的模样相比于原稿,简化了部分线条,使得主体部分更加突出,着重刻画色彩由深沉到明快,由混沌到澄澈的变化。作品主题抽象,随意自然,似一阵烟雾缭绕、浮动,如薄纱般轻盈、飘渺,格调淡雅而富于变化,足见作者技艺之精湛,匠心之独运。
忠实传统工艺
谈及当下,郑丹觉得“简简单单,踏踏实实,每天都能够有毛线相伴,自由自在织毯子”是自己最想要的生活状态,目前也算是基本达标,但是更令她感到困扰的是随着年岁增长而渐不充沛的体力,不足以支撑自己“拼命”的编织,还有生活、工作中的事情占用了太多的时间,也不允许自己一心创作,不问世事。这也就导致了完成作品数量不多,而令她自己感到十分满意的作品就更少了。讲完自身,再看看客观的行业发展。郑丹认为目前这种(针对传统壁毯编织)算不上好的发展氛围,一方面阻碍了同行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促进;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也坚定了自己一直“织”下去的想法。首先,壁毯的市场前景看好,相比于综合材料,壁毯更容易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比如说许多建筑空间、室内设计中,更多的还是会选择壁毯用于空间装饰。而且,当越来越少的人远离传统的时候,就更需要有人将传统延续下去,这不仅出于喜爱,更是一种责任。或许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讲,当众多纤维艺术或是工艺类展览中,涌现的都是综合材料作品的时候,一两件如此忠实于传统手工技艺的作品,也许更能获得大家的关注,这何尝不是一种另辟蹊径。
说到未来,郑丹首先表明了自己一直织下去的决心,要像格鲁吉亚著名纤维艺术家基维•堪达雷里教授那样,不停的创作,而且坚持亲力亲为,亲手完成自己的每一件作品。目前,她很满意在纤维艺术实验室的创作环境与工作状态,愿意顺其自然,毕竟拥有目标,还需把握当下,做好现在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事。在艺术创作上,郑丹可能会尝试一些不那么抽象化的表现方式,一方面是以往的作品中偏抽象,想换换“口味”,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比较具象的作品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让更多的人了解郑丹,关注这样一种回归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在为传统的传承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周梦平)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