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星星艺术节参展艺术家专访 听郭凯军“画话”
2013-10-10 08:54:54大申网
初识郭凯军,印象“红白蓝”
在今年新星星艺术节还在海选阶段的时候,新星星的发起人曾琼在微信上分享了一些参选作品,其中一套以仿红白蓝塑料布色彩体系创作的系列油画,让我眼前一亮。由于当时我的“设计师分辨率洁癖傲骄综合症”(电子图片只看高清)发作,一直不愿细看内容(觉得颗粒像素点会毁掉我的愉悦感)。去年新星星评出的几个大奖我猜对了一大半——这让我对自己的“专业眼光”非常自信。单凭色彩巧用和观念嫁接的这两个能力,我已经毫不怀疑这个艺术家能进100的展出,心想说不定还能拿个奖,我作好了现场看实物的准备。
后来,《ELLE》邀请25位年轻艺术家和设计师,对ELLE China 25周年刊的封套进行创作,其中不乏我熟悉的朋友B6、杨纳、曾朴、王卯卯、秦昊,身边的朋友开玩笑似的嘲我混得不好,没接到《ELLE》的邀请...尴尬之间,突然翻看到熟悉的红白蓝色块,再一次刺激我的感官。这一次我仔细看了一会儿这些看似无心却有意组合的色块,心里产生一丝莫名感受:仿佛置身在毫无遮掩的阳光暴晒下,却徒增了无汗可流的寒冷,高浓度的红百篮洋溢着热情,被注入中国独有的底层情节之后,矛盾又激化开来,这是一种从物理反应到化学反应的变化刺激,让人从生理到心理都产生了通感。或许是为《ELLE》25的量身而作的原因,这种感受隐隐约约,还不够明显,因为《ELLE》的属性,很容易让人把这种感受向着时尚靠拢,我越加期待看独立思想和观念的作品,特意记下了这个创作者的名字:郭凯军。
遗星不憾,力挺新星星的“Simon钟”
再次听到“郭凯军”这个名字的时候,是在淮海中路上的对照空间,这里正展放着他的一套“红百蓝”。我一眼看去,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从没想过能在新星星艺术节开展前,能近距离看到原作。曾琼出我意料地说:“他这次在初选被初评给评掉了,差点没能进100。”曾琼个人也非常看好郭凯军的作品,在确定三个入选100的艺术家无法参展的时候,赶忙就把郭凯军和其他两位艺术家给“召唤”回来了,按她的说法是尽最大努力见面“遗星之憾”。曾琼饶有兴致地叫我猜郭凯军年纪,慢慢给我透露一些他的情况:郭凯军,1963年出生,1986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鲁东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导——教书育人,出书立文之余,作品在体制内的各种美展上已经频频亮相获奖。
“红白蓝”背后的人文关怀
我和郭凯军终于见面了,在新星星颁奖典礼开始前的那个国庆节下午。我对他说我们就聊聊,不用录音笔,不用笔记本记录地随便聊聊,这种轻松让他显得很开心。我问他为什么要参加新星星艺术节和年轻人在同一个平台竞争,他点起一只香烟,开始侃侃而谈:“我参加新星星艺术节非常偶然,在微博朋友的一个转发了解到这个平台,然后就想体验一下这种性质的评选,我很期待大家对我作品的反馈。我没有觉得新星星艺术节只是为年轻人准备的,我也从来没想过要和年轻的孩子们争长短,最后拿不拿奖,入不入围不是我特别关心的。我太喜欢画画了!我小的时候,母亲很早就去世了,留下父亲含辛茹苦地养我,望子成龙的渴望度很高。我高中是在上海念的,那个时候成绩特别的好,大家眼里清华北大的料,突然有一天我发现画画是我人生的乐趣,就开始自学,临摹很多国外大师的作品,国内的大多数人的作品,我还看不上(哈哈)。
我高中班主任的丈夫在中国美院教书,从他那里我发现自己的志向是去美院念书,而不是去什么清华北大!我第一次参加高考的时候,才知道美院要专业考,于是错过了。我很委屈地去参加了高考,考了个比清华北大差几分的分数,身边的人为我可惜,我却开心死啦!因为我可以有借口复读、画画考心仪的美术学院啦!复读这一年我去一个老师那里接触了正规的素描、色彩训练,也就是现在说的艺术考前班,然后就去了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我去了一个剧团作舞台美术,我渐渐发现这份工作和画画不太一样,我拿了八百块钱(那时已经很多了),准备去北京宋庄画画,结果我父亲这个时候去世了。在朋友的引荐下,我去了现在的高校任教,当老师是个很好的选择,我可以有时间专心画画,同时工资足够我养活自己,我就不会像职业商业画家那样为了生活而不得不画一些迎合他人而没自己的‘产品’。我一直在寻找一种合适自己的视觉语言,我一直生活在底层边缘的经历,高校任教之后,那种自然而然的文化人的人文关怀积累得迫切想释放。我最开始选择的是黑色的幕布,这个缘自我最开始的剧团舞美工作,那种隔绝戏里戏外、若隐若现的舞台幕布很有意思,这几年我慢慢转向了红白蓝塑料布的模拟创作,这使得我的作品不仅仅视觉性更强,而且这个特殊的材料是底层人民最为熟悉的,它能使我的绘画语言的观念更加深刻。这次展览,我个人最爱的是前年5月创作的《哭泣》,我曾目睹过一个小摊贩在城管‘扫荡’之后,蹲下哭泣的画面,太深刻了,我希望用自己的画说一些话,作为一个60后,我教书之外,坚持自己的创作,而且不断在视觉语言和观念表达上进行突破创新,我想这是新星星所鼓励的,‘新’和年轻不是同义词。”
失之交臂的艺术场大奖
与去年的“双黄蛋”不同,今年的艺术场大奖空缺。不止一个终审评委在和我的对话中,提到了郭凯军的遗憾。是什么造成了一个经验老道、技术老练的教授一开始连初选100都没有进呢?原来,初选评委都是以电子稿ppt作为评选参考,不擅长于“装饰包装”,60后的“老人家”吃亏了,评委无法从几张普通的照片一下子就评判出作品的好坏,而一些电子版本制作精美的作品脱颖而出。另一方面,作品参展选择上也欠考虑,有终审评委在看了郭凯军未参展的其他作品之后,直呼要是选这套作品,大奖就是他的了!
我想,郭凯军以60后的年纪,90后的心态参与了新星星,不管拿没拿奖,都已经是对顾铮先生为新星星写的序言《青春邂逅青春》最好的升级诠释——青春邂逅青春的,是一颗不随波逐流,永不妥协的新星心,它在某些时候不一定是最亮的,却永远都会是崭新的:坚持,让我们有了永远闪烁的恒星!
(责任编辑:周梦平)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