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玮丽:97岁的苏立文开车带我去英国乡村酒吧
2013-10-03 09:35:31雅昌艺术网专稿
英国当地时间2013年9月28日,迈克尔·苏立文先生去世,享年97岁。他被称为美术界的“马可・波罗”,毕生专注于中国艺术的研究和传播,是最早向西方介绍中国现代艺术的西方学者之一,并成为这一领域的国际权威和引领者。1959年著作《20世纪的中国艺术家》奠定了他在中国艺术史研究领域领军人物的地位。作为中国美术最重要的“亲历者”与“旁观者”、“记录者”,这几种身份在他身上冲突着结合,并无可替代。
图为1967年,斯坦福大学艺术博物馆,苏立文和妻子吴环策划、组织了张大千作品展。图为张大千和苏立文(上),及吴环(下)在画展上交谈。
1940年,迈克尔·苏立文作为国际红十字会的志愿者来到中国,为中国的抗战运送物资。此后,他却娶了中国妻子,以艺术教授助手身份开始工作的苏立文开始了与中国美术的一生情缘。在接触中国艺术的过程中,结识了庞薰琹、吴作人、丁聪、郁风、关山月、刘开渠等现代中国画家。1946年,回到英国的苏立文开始了自己对中国现代艺术的系统研究。他曾在伦敦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从事中国美术教学研究和策展工作,他和夫人吴环历经七十余载所收藏的中国艺术作品已经被公认为是西方最为重要的现代中国艺术收藏之一,其中包括张大千、齐白石、傅抱石、徐悲鸿、李可染、黄宾虹、林风眠、丁聪等人巅峰时期的佳作,可以说是无一不精!
在西方,迈克尔·苏立文编著的《20世纪中国美术》、《中国艺术导论》、《中国山水画起源》、《艺术中国》、《东西方艺术的交流》等等,几乎所有著名艺术院校的通用教材。苏立文对中国20世纪艺术家与作品的阐释,已经成为整个西方理解中国现代美术的基础。所描述出的中国画的发展历史、价值特征等,也成为西方判断中国画的重要原则与方法。
苏立文在上海书展“文景艺文志”活动现场
2013年9月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苏立文与20世纪中国美术”回顾展;今年8月,97岁高龄的苏立文还参加了上海书展“文景艺文志”活动,与读者展开一场有关中国艺术的对话;在4个月前,他曾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盛赞的著作《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刚刚引进内地出版,他也因此为不少中国读者所认识。
独立撰稿人范玮丽,由于撰写杨宪益的回忆录,而了解到迈克尔·苏立文与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深厚友谊(迈克尔·苏立文还是他们儿子杨烨的教父),并一直寄望于能够和老人有见面的机会,2012年,她终于在牛津,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到了96岁的老人迈克尔·苏立文,老人的谦和风趣和精神矍铄,都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3年9月1日范玮丽再次登门拜访,不想却成为最后一次......
图为范玮丽在家中回忆迈克尔·苏立文给她的画册
9月1日最后一次见到迈克尔·苏立文
范玮丽:最后一次见面是9月1号,主要还是谈杨宪益和戴乃迭的一些事情。在他们家聊完了之后,他突然说你们去过英国的酒吧没有?因为英国的酒吧是很著名的,我说我没去过,他说这样吧,今天我带你去看一个乡村的酒吧,因为我们吃饭都吃中餐,他喜欢吃中餐,他说今天去一个乡村酒吧,是他开车带着我们去的,97岁了今年你想想,真是叫人佩服。酒吧在牛津郊外,开了好远,去了一个酒吧,这是9月1号,所以我觉得回来就这么短的时间,真的是很短,而且我觉着咱们这边的消息真快,腾讯网报的当时,29号报道的,他28号上午十点去世的。
图为迈克尔·苏立文开车和范玮丽去英国乡村的酒吧
图为到达的英国乡村的酒吧
图为迈克尔·苏立文和范玮丽在英国乡村的酒吧
我第一反应是不相信,不可能,我就上英国的网站,英国媒体网站查全部都没有,然后我又给英国的友人发邮件,有一个朋友也是一个汉学家,考古学家,Dame Jessica Rawson, 而且她是莫顿前院长,因为莫顿学院是杨宪益的母校,所以我认识她。然后我就给她发了邮件,她回信说是真的,但是她说这边什么都没报,她说中国真快,这边什么都还没有报道。因为西方的讣告我了解,越是重要的人,他们越是会把很长篇的东西准备好,把你一生的一些资料等等都报道出来,不会简单地出一条信息。据她说,她也说的很简单,好像是摔了一跤,我说太突然了。这个老人摔一跤以后一卧床,可能老人的各个器官都比较弱了,所以再稍微有一点问题就不行了。但是还是很难想象,毕竟9月1号我还见到他!
第一次见到迈克尔·苏立文 “96岁的老人开车送我到火车站”
范玮丽:迈克尔·苏立文是杨宪益先生四十年代的朋友,其实我在见了迈克尔·苏立文之前就对他了解得比较多,因为通过他们的书信,戴乃迭致亲友的书信收藏在大英图书馆,基本上保留得很好,他们在大英图书馆亚非研究这一部分建立了一个戴乃迭档案,所以她这些亲友就把信捐出来了,有的是提供复印件,有的是原件都交给大英图书馆了,所以我这几年在大英图书馆阅读戴乃迭的信,读了好几次,戴乃迭给迈克尔·苏立文的信还是很多的,尤其是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这些信还是挺多的,所以我就知道他们是朋友,而且迈克尔·苏立文是杨宪益、戴乃迭的儿子——杨烨,的教父,用中国的文化看可能就是干爹了。
我自从看信之后,我知道了他们的关系,我才联系起来,因为我很多年前在美国就买过一本书苏立文关于中国艺术的介绍,他是很权威、很全面的,我是作为参考书用,一直到看了信之后才知道谁是谁,把关系就搞清楚了,我就特别想见他了,但是毕竟他的年纪很大了,我也始终没有他的联系方式,我听人说他在牛津,他是从牛津退休的,我打听了一些人,都说他这么大年纪了,可能已经身体不行了,都是这么一些说法。
去年4月份的时候,牛津大学给杨宪益、戴乃迭植纪念树,纪念他们,植树仪式我去了,在仪式上碰到了迈克尔·苏立文,当时我真的没有想到他去了,仪式结束了有个茶会,茶会也结束了之后,我才突然听说那是迈克尔·苏立文,我根本没有想到,我一直在找他,我一点没有想到是他,我看到这么一个老头,看起来根本不像九十六,去年九十六,看上去也就七、八十。都已经结束了,他就开始走了,我赶紧追上他,我跟他说,我做了一下自我介绍,然后说特别想跟他见见面,聊一聊,因为我第二天走,所以邀请他晚上到酒店来吃饭,他挺高兴地答应了。
居然他开车来的,九十六岁开车,然后我们在酒店吃饭是头一次真正地坐下来深谈,很好的。他来吃饭的时候,拿了一个文件夹,里边全是戴乃迭给他的信,他是把复印件提供给了大英图书馆,原件他自己留着,我原先没有看到原件,复印件也不清楚,一个是年代久远,再一个戴乃迭给他写信的时候四十年代、甚至五十年代,不是像现在什么东西应有尽有的,纸张都很好什么的,她那个时候是抓起什么纸就是什么纸,有的纸就是很薄的纸,一捅就破的,写的都不清楚了,我一看都是原件,我就觉得很珍贵,可是我在那儿跟他说话,吃饭一直在讲话,根本没时间看,最后很快一顿饭吃了两个多小时,我就想,真是觉得特别舍不得,特别想看一看,后来我说如果你信得过我,能不能今晚上留给我这些东西,我今晚上翻一翻,他说没有问题,给你留下了,我说我肯定明天一早打车给你送去,他说不用了,你又没车,还是我来吧,我再把你们送到火车站。
图为赵恒当时的素描:迈克尔·苏立文和范玮丽
我就真的没有想到。他就是第二天早上来了,因为那个时候赵蘅——赵蘅是杨宪益的外甥女,她也是为舅舅植树她去的,跟我一块坐在车里,迈克尔·苏立文第二天早上来把我们俩送到火车站,他第二天带了一本画册送给我。赵蘅是画家,而且她素描特别快,所以她那一晚上画了好几个迈克尔·苏立文的素描,他看了还挺高兴的,还在赵蘅的素描本上写下了自己的中文名字。
今年9月初的见面竟是永别 “告诉我他的长寿的秘诀”
此后范玮丽因为要做杨宪益和戴乃迭的一些研究和书写工作,跟迈克尔·苏立文沟通一直保持着邮件的联系,今年8月底9月初,还在英国牛津迈克尔·苏立文的家里和老人见面三次。
范玮丽:实际上我去年回来的时候,我就跟朋友聊起来说见迈克尔·苏立文,我说96岁还开车,还把我们送火车站,怎么能想得到呢?而且在中国这是不可思议的,就是九十六岁还能动,年轻人也不可能劳驾老人,所以当时朋友就说你给我们写一篇文章,介绍下这个老人,我当时觉得我才跟他见了一面,当时我跟他约再见面,我说以后再写吧,因为头一次聊的不多,这次回来以后我想应该写了,刚在写着呢,人就没了,文章还没写完,正在写……
图为迈克尔·苏立文在家中在自己的展览请柬上给范玮丽签字
图为迈克尔·苏立文在家中和范玮丽交谈
而且最后走的时候,老人跟我说,因为我说我明年还会来,而且我的小女儿现在在伦敦上学,她是学艺术的,今年刚去的,迈克尔来问我说她学什么,上什么课,我什么都不知道,他评论一下说现在的孩子们光教给他们一些理论、一些概念的什么东西,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他跟我提了好几次,他说你让你女儿有时间来看我,他还想得挺周到的,说她来看我的时候可以带一个朋友,我就想老人真想得很周到,他可能觉得小女孩不愿意一个人跑到这儿,要有一个伴儿,他很细心。
最后我临走的时候,最后一句话,迈克尔就说你明年还来看我是吧?我说会的,我肯定会来的。结果……真是很可惜,因为我看他的状况根本想不到,我先生还问他说你锻炼吗?他说他不锻炼,我就想起来也有人问杨宪益你锻不锻炼,问他长寿秘诀?杨宪益就是说的抽烟、喝酒、不锻炼,这是他的长寿秘诀。我先生问迈克尔说你的长寿秘诀是什么? 迈克尔说第一是基因,他说我们家基因很好;第二是说你不要停止工作,而且你的工作必须是你自己喜爱的事情,他是一直在不停地做工作,虽然他早就退休了;第三,他说要多跟年轻人在一起。他整天跟年轻人在一起,他说你看谁都比我年轻,因为他的学生太多了,他教了多少届学生,经常会有学生找他。
在牛津终身享有的小居所里,布满了来自中国的“珍宝”
范玮丽:他的家是在牛津圣凯瑟琳学院的一座古老的二层小楼里,里边分开好几家住,他住在二楼,他说他的邻居总会更换,因为都是一些访问学者,来住上两年、三年就走了,他是唯一的一个永久的居留者,因为他是终身的院士,所以他一直住在那儿。他家里其实按照中国的标准真的是很简朴,但是堆满了,墙上、地上、桌子上到处都是画、书,我就觉得随便一个什么东西就价值连城,比如说他墙上有毕加索的画,齐白石的、张大千的,我回来的时候我跟一个朋友说,朋友说啊?就放在家里,不是复制品啊?因为你说按照中国的习惯,收藏家把藏品都放在银行保险柜里,贵重的都在银行保险柜里,家里挂的都是复制品。
图为迈克尔·苏立文在牛津大学的家
图为迈克尔·苏立文在家中,对面的照片是他的好友,年轻时的庞薰琹
我觉得中国的收藏家,现在的收藏往往都是商业概念,就是我要升值,我是一种投资、是一种艺术投资,但是他绝对是热爱艺术、喜欢艺术,其实他有好多画真的很有价值的,比如有的拍卖行也找过他,但是他不会拿出来,因为他这个收藏不是为了投资赚钱,他就是热爱艺术,而且他绝对没有商业的理念,他好多收藏本身都是别人送给他的,我觉着真正的艺术家,真正的艺术收藏者可能就是这样的。因为有一些英国的收藏家,到最后去世之前把东西给了他了,因为人家都知道他是什么人,而不是留给自己的后代。
他家里可以说到处都是宝,随便弄出一个东西就是宝贝,他拿出一个很小的“手卷”,很小的,很长的一个,那曾经是徐志摩早年带出去的,我才第一次知道这个“手卷”,就是说每个人见到名人你给我写一段话,画一个画,就这么一直下来,我知道最后一个是丰子恺的,前面还有很多,徐悲鸿的画,吴宓的字等等,简直是太珍贵了。一会他又翻出一个梁思成的,四十年代的时候,他画的关于中国的建筑的包括图纸,包括其他的……老人家家里真是全是宝贝,随手可及。已经有一些捐给了博物馆,他的遗嘱,他去世的时候这些是要全部都捐给牛津博物馆的。这才是真正的热爱艺术的人。
图为迈克尔·苏立文在家中与范玮丽交谈
图为“手卷”,最后一个是丰子恺的绘画
(责任编辑:张凡)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