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乙:国际品牌担任了艺术赞助人的角色
2013-07-16 10:47:43上海证券报
在丁乙的访谈中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的“国际性”。首先是1990年代席卷全球当代艺术殿堂的“中国热”;其次是2000年代出现的国际品牌的“中国热”。前者是中国当代艺术走向世界,后者是国际品牌进入中国。
问:除了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当年还有几个国际大展,你参加了吗?
答:当年可谓中国当代艺术家在西方的最早曝光。我一共参加了4个国际性展览:除了威尼斯双年展外,另外3个展览分别是:最早的柏林世界文化宫的展览“中国前卫艺术展”。我国香港的“后89中国新艺术展”也有国际巡回展。还有一个展览是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办的首届“亚太三年展”。
问:这些展览的主调是什么?在西方的反响如何?
答:这些展览结构多元,虽然主流是波普艺术、玩世现实主义,但一般都有装置,如柏林的展览有黄永砯那件著名的作品——洗衣机里的美术史。我是作为唯一一个抽象画家参展的。我意识到这一波中国热的主流是政治波普,所以就给自己制定了长跑的对策。
问:2000年代后,你又与国际著名品牌有了合作,对此你怎么看?
答:2006年我与爱马仕合作,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合作有什么价值。品牌与当代艺术家合作,是LV和村上隆合作后的一股潮流。是品牌首先意识到与当代艺术互动的重要性,他们已经意识到,品牌在中国内地的推广,需要中国当代艺术家来扩展品牌的界限与号召力。那是“借脑”:首先听品牌讲故事,当代艺术家的介入可以丰富这个故事的脉络。而品牌的扩张也是史无前例的。回顾中外美术史,艺术的发展离不开艺术资助人,从古代的贵族、王室、教会到现代社会的政府,艺术资助人的角色一直在演变。到了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品牌成了主角,而在这背后,则是品牌的消费群体在变化。因此,这已经不是商业的问题,而是这个时代的社会发展趋势了。
问:这对艺术本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首先是“流派”没了。直到1980年代,纽约还有涂鸦艺术,巴黎还有新形象,德国还有新表现,但这个美术史上延续千百年的概念到今天都结束了。在今天的艺术圈,所有的人都在找新的方向。原来的体制,是艺术家创作作品,被经纪人、策展人挖掘,从画廊到地区性的艺术中心再到国际性的美术馆,走向国际舞台。今天这个体制已经土本瓦解了:美术馆没钱了,全球最具权威的威尼斯双年展等三大展览已风光不再。因为双年展太多了。如今展览最好看的可能是巴塞尔艺博会。如果说1990年是双年展时代,那么2000年后则是博览会时代。今天的艺术就是商业,而2000年则是分水岭。所以,当代艺术未来的走向许多人会看不清。不过在纷乱的万象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一些线索,比如艺术家与商业的关系已经变了。
(责任编辑:周梦平)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