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水墨:张羽专访
2013-05-09 18:42:44雅昌艺术网专稿
张羽
【导语】伴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活动已经是第七个年头。回顾已经过去的六届评选活动,不难看到,它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已经产生的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在第七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颁奖晚会举办的同时,组委会决定举办了这个历届获奖艺术家的邀请展,以从学术的角度,来检视历届评选的实际成果。2013年5月8日下午15点,由今日美术馆和雅昌艺术网主办,法国巴黎美爵艺术基金赞助的展览《领军当代》——“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历届获奖艺术家邀请展在今日美术馆开幕,共展出42位艺术家的近作约百件。在展览现场,我们采访了部分参展艺术家。
【正文】:
雅昌艺术网:张老师您好!请您先讲一讲您这件作品创作的一个思路?
张羽:这件作品在国内是第一次展出,是今年的新作品,4月份在韩国光州美术馆首次展出过,这是第二次。这个作品的题目叫《水墨仪式》。为什么做这样一个作品?经过我三十年对水墨的探索,对它的认识和理解,我思考了一个问题,特别是在近两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在我们的理论研究里还有我们的艺术家艺术实践中,我们这些年来所探讨的关于水墨的问题,实质上都没有在说水墨的本身,说的是水墨画的问题。也就是说水墨在中国的两千多年的发展实际上是一个水墨画的发展,而不是水墨的发展,可以讲在过去漫长的岁月历史里头,我们的祖先,古人一直用水墨这样一种媒介把它作为工具被使用,就是它创造了一个方面,就是水墨的绘画。水墨本身作为物质属性的本身有什么创作可能?两千年的发展,发展到今天,我们还能做什么呢?这样的思考主要是基于我认为水墨画的发展从魏晋南北一直到文人画的高峰,再到近代,像黄宾虹这样的大师,他们一路上走过来都是对笔墨的研究或者是对笔墨的创造,或者是笔墨趣味、笔墨性。黄宾虹就是走到了某种程度,从笔墨(手法)上来讲,走“老”了一种极致,他能够把笔墨趋向于符号化,但是他最终的结果没能使笔墨或者水墨进入现代性,现代性的工作他没有能够完成。对于我们今天的艺术家,我们怎么样去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怎么样解决现代性的问题,从这个角度上思考我想到了整个从亚洲地区来看水墨画的发展,有一个人解决了笔墨的现代性的问题,就是日本的井上有一。井上有一是从书法开始,他的方式超越了书法,或者是超越了书写本身,而把笔墨离出来进行的一种表达。这种表达他既站在了我们自身东方文化的基础上,他又与西方的视觉经验的表现艺术有了某种契合,他有这样一个方式解决了现代性的问题。这样一来对于我们中国的艺术家来讲,当对黄宾虹有了认识之后,我们如何去面对这个问题,我们是去解决黄宾虹没有解决的问题,还是去超越井上有一,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问题。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我就在想我们能不能从一个角度上也能超越井上有一的作品的表达或者这样的一种方式,水墨不再作为工具,它不仅仅是一个二维的平面的思考。
张羽:在这个方面我在做《指印》的时候已经完成了这样一个表达,我的《指印》作品是通过行为,留在宣纸上的痕迹进行表达,它是一种水墨的形态化,通过行为去完成的一种表达,实际上是对水墨本身的一个超越,也是对行为的一个超越,但是它最终最后的一个结果还是二维平面的结果。我们在阅读这个作品当中不是能够体会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只有必须坐下来看我们的行为或者看我们的影像篇的时候才能呈现出来,所以我现在想因为我采取一个更简单或者更直接的一个方法,就是说我让水墨从文化属性的一种认识回到物质属性的状态,我们说的水墨它一方面我们理解的是文化属性的文化水墨,如果从物质属性水墨来看它应该是水加墨等于水墨,这个是先不考虑文化问题,而考虑物质属性本身。水加上墨这样一种水墨有没有直接可以表达的一种可能,所以我想关于仪式问题的思考,仪式问题的思考,我们有一些理论家研究过,传统的文人,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他们在他们的书房里,通过笔墨纸砚他们绘画的情状是一种仪式。有理论家这样去谈论这个问题,但是我不太同意这样的观点,我的思考是那不是一种艺术,因为文人画家在他的书房里头绘画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应物象形的表达过程,他是要描绘景物,描绘山川河流,是一种抒怀的表达过程,实际上和仪式还是有某种距离,因为我觉得仪式应该是一种完全精神境界的,而且不应该有景物的一种叙事的理解。它是一种虚无状态,就像禅院里头僧人念珠、诵经,他是重复的一种方式,但是他的思想境界是虚空的,是没有一个具体的思考图像的东西,这个才能构成一种仪式。所以我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就想我把水墨抽离出来,如果水墨说在一个塑料瓶子里的墨汁,这是一个材料,当水加上墨调和之后倒到碗里实际上就是通过这个碗转换了,为什么通过碗可以转换?如果我们喝酒,我们用酒盅喝,叫几个朋友把酒倒到酒盅里头,我们喝酒完全是一种带有个人情谊、抒怀的一种方式,它不是一种纯粹的精神上的方式。但是如果把酒倒在一个吃饭的碗里头,吃饭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物,倒在这个碗里头让它构成一种形式,或者这种形式追求一种祭天祭地的场域,这个时候就转变了,就转化了。实际上就是说水墨倒在碗里头也是这样一种关系,倒在碗里头改变了,是通过这个碗而转换了,这种转换的时候本来我们认为是从文化属性回到物质属性水墨原态的时候,倒了这个碗橱例如之后又转化了一种文化属性,又和文化属性产生了一种关联。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空间,这个场域的时候它带有一种思考,带有一种成见,这种成见是通过这样一种形式的感觉让你感觉一种虚无的状态,这种状态纯粹是精神上的,这个是我对《水墨仪式》这个作品表达的一个核心,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精神的诉求。
雅昌艺术网:很深奥。您之前的《指印》作品给我们大家留下最深印象的作品,一提到这个都知道是您的作品,现在还做那样的作品吗?当初做《指印》的时候会不会是跟人类学、基因学有关系?
张羽:《指印》作品我一直还在做,做的原因是说它还需要从各个方面去展开。比如从表达方面、媒介方面都可以有新的阐释,而且还要坚持在做。你刚才说的那个问题,因为《指印》是一个很丰富关联,它涉及了很多方面,你说的那些方面也有一些关联,但是主要的还是《指印》作品表达是用于方法论的研究,我要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方法,或者属于我们自身文化中的一种方法。因为我们都知道从整个艺术发展或者当代艺术的发展,我们实质上有很多案例都是使用的是西方艺术史的方法,比如说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等,这些都是西方艺术史的方法,用西方艺术史的方法去呈现个人表达也是可以的,但是我就是觉得如果我们能够建构自己的方法,可能对我们作为一个中国的艺术家或者我们文化上的建构来讲更有它的意义,它的本质会有很大的不同,它和我们文化上会有一种脱节,或者表达的时候不是那么充分或者是那么逻辑,或者那么自然,因为我觉得艺术表达如果能够从自身文化关系上又能和我们的现实经验或者日常生活经验当中抽离出来,这种表达从某种程度上讲反而更有它对于生命、对于人或者是整个全人类的一种共同面对的思考,要是拿着别人的方法,总之当中还是有一个隔离。
雅昌艺术网:谢谢张老师。
(责任编辑:孟玉芳)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