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油画风景学术研究展在京举行
2012-09-24 10:39:34雅昌艺术网专稿
开幕式现场
展厅现场
认真的观众
风景油画作品
风景油画作品
风景油画作品
9月22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山东银座美术馆、中国油画艺术基金主办的“中国精神——油画风景学术研究展”在中国油画院美术馆开幕,展览将持续至10月10日。古来有之的山水情怀,是中国绘画的血脉延续,林风眠、吴冠中、吴作人等老一代艺术家融合东西方艺术,创作出具有中国精神的风景画。新一代风景油画沿着他们所开启的道路朝向纵深继续探索和拓展,以图再造新的卓越。
杨飞云
西方的独立风景画出现得比较晚,在我认识的范围里,透纳和康斯泰勃尔应该是比较早的风景油画艺术家。透纳的风景艺术有一种主题性、象征性和精神力量,康斯泰勃尔在自然田园风光加进了人文,在透纳和康斯泰勃尔之前也有一些画家画风景,但是没有像他们那样以风景确立自己的艺术,同时开启了后世风景画。柯罗是我个人比较赞赏与认同的欧洲风景画家,我觉得柯罗在真正意义上影响了整个印象派的风景画。光学原理与科学性的参与,使得印象派在色彩风景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印象派画风景也画场景,他们最主要不是表达风景与场景本身,而是表现光和色彩,大自然和人,是一种大自然和人文情感融为一体的有明朗的幸福感的绘画。从形而上角度来看,印象派表现的是精神和情感和抽象性,启示后面的梵高以及一些艺术家。俄罗斯巡回画派的列维坦也是一个对中国风景画很有影响的艺术家,列维坦在风景里加入了文学或寓意性,对具有现实主义元素的风景绘画影响很大。西方当代很少有专门的风景画家,但是画家们也画风景,像巴尔蒂斯,洛佩斯都画过风景,甚至弗洛伊德也画窗外的风景。可以说这个时候,风景画、静物画与人物画的界限其实已经完全被打破了,艺术家抒发内心,表现绘画上的追求。
白羽平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中国人生来对山水有着由衷的喜好,以此寄托对自然的情感,今人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理想化的精神空间,作为油画风景与传统山水画有何不同,从媒介上更加丰富了艺术家对自然的表现,以达到情景交融,随着油画风景队伍的壮大,艺术家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山水画的灵性与妙界,去体悟自然中蕴涵着不尽的精神。近年风景画家们纷纷外出写生,去关注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及人与自然的感受移情,自然不是艺术,而是艺术家以文化的情愫去探索,感悟,从中追求人的生命和精神力量,去幻化意境,当然,今天的油画风景不是开端,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怎么更好的发展,这可能是风景画家们的所思所想。
张冬峰
有时候,我会放松精神,放松身子,懒散地斜躺着,旁边开着电视。今天,我又斜躺着,想着“中国精神-风景油画学术研究展”的创作事儿。忽然,电视上播出齐白石、吴昌硕、黄宾虹、等大家的作品介绍,随之,我眼光为之一亮,不自觉地毕恭毕敬地立坐起来,欣赏起大师作品,专注地享受完整个节目。是因为职业使然?是一种本能?是由衷喜欢?我认为都是。齐白石的花鸟草虫,黄宾虹的写意山水、任伯年的人物画页,我是那么熟悉,记得,小时候刚学画画,到县文化馆,最早看到的就是他们的作品,还认真地临摹呢。难怪自己“中毒”很深,以至于到了今天,不少人总是问我是否学过中国画?新近,有机会到了法国写生、展览,展览会上,又有几位观众,说我的画里有中国画的审美情结,我高兴地承认了。说到这里,我想起西餐,论营养搭配,没啥不好,就是不合中国口味。自然,饭量减少,吸收也差了。回国后,吃嘛嘛香。这当然也和绘画的某些情况相像。中国人喜爱齐白石、黄宾虹、吴冠中等大师的作品,当成精神食粮,也因其便于中国受众理解和吸收,作品当中,必定包含着西画所没有的元素,即:中国精神。
朱春林
中国人画油画不过百年历史,还说不上太多渊源.几代画家通过自己的实践形成具有中国本土的油画特色,风景油画在其中也显出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趣味.在油画材质的运用上虽说比较容易掌握,但在油画传统的根基上则无捷径可走,需要理性系统地研究.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画家将西方油画几百年的风格样式大体上演绎了一遍,这是学习借鉴必须经历的过程,掌握油画的语言性能后终必要回到自己的审美方式上来.中国人的山水情怀由来已久,这种寄情山水,借景抒情,以此来表达对人生理想与生活品味的诗性追求已成为中国文化的艺术灵魂。用油画语言来表达这种精神境界尚有很大的空间。
段正渠
对“风景”的喜爱由来已久。学生时期,我和大多数学画的青年一样,钟情于用率性的笔触、漂亮的色彩在画布上记录眼中所见,并常常以此为满足。1987年我第一次去了陕北,七八天画了几十张油画写生。初春的陕北天高云淡,黄土在蓝天下懒洋洋地发着温暖的光。我尽量如实地把他们画到画面当中,但到了晚上挂在窑洞里再看的时候,却发现它远不是我心里的样子。我第一次对原来的作法产生怀疑,意识到客观和内心之间是存在距离的,“陕北”不只是某个地域的称谓,它是有厚重的历史承载的,我画的只是自然表面的那层皮。我开始遵从内心的驱使,不再被自然的光所左右,试着把颜色变的单纯,让画面逐步趋向沉郁。表面看,画面与对象的真实面貌大相径庭,却又明明感觉这就是我要寻找的。这是一次较大的改变。由最初的“如实再现”,到后来表现因素的融入,画面变得更主观,个人情感也开始多了起来。
(责任编辑:詹宏静)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