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勋:造宇宙的工人
2012-07-05 17:25:26《TimeOut北京消费导刊》
关上门,拿出纸笔画图纸,然后构建,甚至自己打磨零件,最后组装完成——听上去不像是搞艺术的,倒像是个车间里的工人。李子勋却很为自己的这一阶级身份自豪。三年慢工出细活,出来个超级大牌产品——《机械灵魂——异星人飞行器》系列。虽说这听着看着都有种玄妙的未来感,可以肯定的是,比宇宙牌香烟靠谱。
“他们称你为特立独行的艺术家,以‘造物主’的使命感,穷极探索艺术创造带给人类的各种可能性。”在台湾艺术家李子勋位于环铁艺术区的工作室里,这个白白净净看来内向的艺术家此时低头转身寻找旧日展览的画册,借此掩饰他的羞涩。“夸张了,这怎么好意思呢?算不上什么造物主,就是个技术工人。”
技术工人?去佩斯北京看看李子勋的展览你就会明白,那里有他最新创作的《机械灵魂——异星人飞行器》系列。电子、物理、科技、齿轮、几何线条,这是走进展厅第一直观的感觉。如果工作人员将作品的电源拔掉,你大可要求他全部开启。因为每一件作品都有着独立运转的系统,它们各自舞动发出低沉的声响,像是个小宇宙保持着自身运作平衡。而且耗费了艺术家几年光景的精力,关掉电源展出,真是让人慨叹浪费艺术家的心血。
展厅内,名为《冥王星飞行器》的像是章鱼形的宇宙飞船;而两个同样外形的《天王星飞行器》1、2号,则被刷了不同的颜色,一个白色干净利落像是天空中飞行的天使,另一个荧光绿更像是草地里爬行的新物种;《迷惑的潘多拉》则更像一个雌性外星人,大大的眼睛闪着光,有那么点凶……几乎无法找到一个玄妙的词语,来描述这些作品在心中激起的或震撼或细微的感受。那么纯粹而干净且充满想象力又各成体系,至为关键而难得的是,它们很有趣。
有趣,这是一个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里几乎绝种的东西。如果说当代艺术以解构为主题,那么落地于中国短短几十年的中式当代艺术,更多地将箭头指向了体制,或者人性,还有现在八零后的关注自我。在这块土地上有太多愤怒无处可发,也有太多自我无路可走。全没有在国际画廊中常见到的某个充满乐趣的小物件那般让人小欣喜,也许只有拥有奢侈闲暇的西方艺术家才会这般关注生活的细微之处。
所以,看到李子勋的作品时真的让人眼前一亮。它们有趣,有思考,有技术,更有诚意。
Q&A对话李子勋:“将自我抽离 让理性架构”
TO:这次展览跟从前你的作品差别很大,《爱情殿堂》、《迷宫剧场》虽然也是大体量装置电子作品,但颜色更为丰富,没有现在的这么充满未来幻想的味道。是最近遇到什么特别的事情,给了你灵感吗?
那两部作品都是十年前的了,那时候我对爱情、对人生的状态和现在有很大不同。准确说,现在颜色比较单纯,因为更想突出表达结构的美感,所以多余的东西都去掉了。而且我希望把自我从作品中抽离,让每一件作在转动中形成自己的气质,细节就是整体。
TO:许多人反映不明白你的作品想说什么,能讲讲你创作的灵感源泉吗?
对我来说,艺术家是完全打开的,各种感受混合在一起,听到好听的音乐,看到好看的结构,头脑中会有连续的画面造型。这些作品更像旋律,不同的颜色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可以说我的作品是随机的,通过我的脑和手呈现出来,这些结构和想法不断产生和变化,我是被它们推着走。有些艺术家过于自我,表达自己要说的东西,我觉得比较窄,艺术是需要被想象的。
TO:那么你希望观众只是做好观众即可?
的确,作品带给人多少感动或者怎样的美感不重要,只要去感受就好,我会尽量做到极致。
TO:最初学习艺术的时候想过会有现在的这种艺术走向吗?
18岁开始学习艺术,没想过艺术应该是怎样的。就是不停地画画,从写实主义,到抽象派,还是觉得不过瘾,内心的东西无法全部释放,24岁开始做雕塑作品,30岁开始做这种大型立体雕塑作品。
TO:你的作品有很明显的西方艺术体系中成长的气质,精细的理工、科技,跟你在德国学艺术有关?
21岁为了一个姑娘去了德国,24岁考上了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在德国一共呆了13年,对我影响很大。每一次有了想法,从画草图,到把草图中的机器拆分为不同零件,每个零件按照1:1比例画好,再自己去车零件,最后组装试验……
TO:这些理工科的技术技巧,是自学的吗?
对,没有人教我,我自己造机器,也自己造零件,很痛也很漫长的过程。这种理性架构的艺术作品,太耗费时间和体力,需要极大的耐心。所以我的展览间隔时间也总是很久,不是好的作品我不拿,要等。
TO:在德国那么久,为什么选择来北京开工作室?
德国的生活非常安逸舒适,我想知道这种安逸是内在的真相,还是外部环境造就的假象,我还是要去完全不同的地方考验自己,就选择了发展非常迅速的北京。
TO:结果呢?
果然经不起考验,这三年北京这个环境让我越来越浮躁。
TO:相对当代艺术,国内许多艺术家以观念著称,解构,甚至复制解构,而你似乎总是在创造,而且不停地在超越自己。为什么创作的最初就会把关注点放在创造上?
当代艺术在西方已经成为主流了,解构或者所谓的观念艺术再平常不过,推翻其实并不难,但推翻之后的创造呢?在西方学习艺术,你会发现西方艺术史太强大了,那种沉淀和累积很难超越。那么我要超越这些东西,创造自己的体系,慢慢就找到了这个方向,也是我自己所感兴趣的东西。第一个机器人做的时候非常开心就是了。
TO:很有野心啊……
目前在展的这个体系还发展得不够完整,我还会继续下去。希望到死的时候,我的东西能够独立成体系,并且最终形成实体建筑。
李子勋《机械灵魂——异星人飞行器》系列 7月7日 佩斯北京画廊
(责任编辑:孟玉芳)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