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洪亮:雕塑语言与中国传统的融会贯通
2012-06-12 16:49:59雅昌艺术网专稿
策展人 吴洪亮
6月9日,由中国雕塑学会沙龙举办“浓——吴彤雕塑展”在798艺术区的中国雕塑沙龙开幕。此展览是中国雕塑学会推出的“青年推介计划”的第二期的展览,也是这一项目在中国雕塑学会沙龙举办的首次个展。主办方视图在第一期“青年推介计划”的广泛影响下,建构对年轻艺术家作品的深度挖掘与推介。
吴洪亮:吴彤老师的作品,将中国的雕塑,中国的戏曲,以及西方的很多现代的雕塑语言融为一体。他寻找到了一个他自己的述说的方式,尤其是除了雕塑形体本身,一般我们对于雕塑对于空间的认识,他将一种绘画的平面感渗入其中,甚至将中国写意画中的偶然性,绘画感尤其是抒怀的方面进入了雕塑本体。
作为一个当代的艺术家,他也没有桎梏在雕塑本体语言的探求,他甚至将一些观念融入其中,尤其是他把很多有趣的,中国戏曲的一些片断、形象的人物进行了重新组合。并且把不同的戏曲进行了并置,我们当然也可以说这里头有很多很后代性,但是更重要的他把一种观念渗入其中。很有趣,比如跟我们这次展览很有关系的《你浓》、《我浓》这两件作品,第一是一种对于同性的相互的爱恋、仇恨关系的一种阐释,他没有直接把它呈现出来,而是将《三岔口》,将《白蛇传》这些人物进行了并置,这样使我们有一种疏离感,这种疏离感可能会引发思考的一个过程,很有意思,应该说他在寻找中国的语言、中国的思考方式与当代艺术之间的关系,他找到自己的一个窗口。
雅昌艺术网:中国有很多艺术家用一些中国的艺术元素,他最根本、最大的一个区别您觉得在哪儿?
吴洪亮:他真的是这么想的,因为今天的艺术,尤其是进入观念视野的一种思维方式的艺术,我们常常可以说是艺术家给观者设置了好多阴谋,他不是这么想的,因为今天的社会眼球的需求,所以很多艺术家把他进行了一次杂交,我认为这是杂交,而不是融合。杂交的东西其实大家谁都看得出来,而吴彤他进行了这种工作,我觉得他有自己的体会,他把它融合了,所以很难得。
雅昌艺术网:作为策展人,您见过很多艺术家都是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你觉得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对于这些中国艺术家来讲的影响是怎样的?
吴洪亮:在今天当代艺术视野里,年轻的艺术家将中国元素渗入自己的作品变成一个非常自然的状态,然而能把它做到位的人是很少的,吴彤把这种语言的融合进行了一个很自然的融合,融汇,这是非常难得的,尤其是他的新作品,比如说《千里走单骑》的关云长,关公这样一个概念,在今天的艺术形象,从古代到今天无数次被程式化,对于这种程式化的过程还有没有新的可能性,一直是我们所探讨的。再有把民间艺术和当代艺术相融合的时候经常会产生一种尴尬和水土不服的状态,如果你没有一个深入的思考和感情的注入,以及熟练的艺术语言的运用的话,会很难把握,这一件《千里走单骑》的一件作品既有吴彤与他父亲的关系的一个融合,还有他对艺术的一种态度的自发的表现,其实在艺术探索他也是一个走单骑的独行者,所以他有这样的胆量才把今天的雕塑和传统、民间艺术进行了一次组合,其实这个难于很多当代艺术把中国的写意、文人化的东西融合,我觉得更难,因为民间艺术相对更平和,它缺少一些所谓的高级的东西,而把它作了一次链接,而且很顺畅地完成,并且把自己的态度呈现出来,我觉得非常难得。
雅昌艺术网:谢谢老师。
(责任编辑:詹宏静)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