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的反思者:记“原色──王家增油画作品展”
2011-03-26 12:32:00雅昌艺术网专稿
艺术家王家增
鲁迅美术学院教授王家增所举办的“原色──王家增油画作品展”三月二十六日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幕。六十件作品以凝重浑厚的面貌,诉说做为城市化反思者的王家增,对人们遭受城市化挤压的扭曲困境的史诗般的观察描绘。
开幕式现场台湾策展人刘素玉女士致辞
开幕式现场艺术家王家增发言
展览现场
王家增出生成长于中国重工业城市沈阳市的重工业区-铁西区。空气中的煤烟味,轰轰作响的机器声,灰头土脸的下工工人,构成了他童年的世界。王家增回忆童年说;「我记得巨大的红褐色的烟囱吐出的灰黑的浓烟飘荡在我的头顶,记得下班铃响过后大门口轰然涌出的喧闹的深蓝色的人群。」
十七岁,王家增顺理成章的进入了工厂,暖工、钳工、铸造工......,王家增在不同的工作中转换,不变的是他永远只是一个看不到希望又微不足道的螺丝。
展览现场
工厂的工作是骇人的,王家增说:「由铸造车间浇铸成的粗板由我们负责压薄,然后裁成型材。高达千度、黑红的板子由两人拖着在碾压机下反复压薄,这种简单、重复的动作却不容你有丝毫的分神。旁边巨大的裁板机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听说过、也看到过,有人在它的重压下失去手臂。」
一次次,王家增想同其他的老工人们一样坦然而知足,接受命运的安排。看着他们油腻腻的脸上淌着黑色的汗水,眼神暗淡而平静,王家增却总是忍不住颤抖。肮脏的天窗透进灰蒙蒙的光线,可王家增却感到了比黑夜更黑的黑。年轻的他不能平静。十七岁的心灵无法感知和理解大工业背景下人的渺小和伟大,充溢内心的只有无边的恐惧和逃离的强烈欲望。
展览现场
二十岁,王家增下定决心,向地心引力叫板,小工要考大学了。一连四年的挫败,没把王家增击倒,二十四岁也算高龄,他考进了鲁迅美术学院,七年前中断的青春又回来了。学校生活的努力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娶妻生子,持续的艺术创作为王家增获得许多奖项,以及许多的展览机会,铁西区看似离他愈来愈远 ,然而成长经历让他总是想起那些灰色的大厂房和里面的人们。他听凭直觉的支配,专心致志地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抱着强烈的憎恶情绪、以批评的姿态用画面完成了对旧工业的否定。
今天的铁西区还在,可工厂消失了。王家增的画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同来自下层,在起伏的潮汐中,失去了过去的依仗、过去的价值观,为了寻找一块栖息地而挣扎。王家增有着无能为力的同情,他用绘画来祈祷。
展览现场
09年以来,王家增扩大了关注的层面,由对工业废墟的缅怀与追悼,转到城市化过程对人们的扭曲与压迫。他说:「能想象北京有九百万的鼠族与蚁族吗?白天,他可能和你在地铁站擦肩而过,你不能想象晚上他要钻进地下室的鼠窝或是五个人码在一起睡的蚁穴里。」城市有必要无限扩大吗?人在城市里不能活的有尊严点吗?王家增心头始终存在着问号。
抛开王家增画里传达的社会关怀,单以艺术性来说,王家增是成功的,他画面上的线条是果决利落的,气氛的塑造异常精确,肌理的制作凝炼而浑厚,整个画面有如史诗般引人深省,但又不是全然的绝望,隐然还有一些知命的安祥。
台湾策展人刘素玉
在此次今日美术馆的展览之后,王家增打算把自己的艺术推向宝岛台湾。鲁迅美院的艺术家和台湾的艺术交流,已然展开了。在台湾策展人刘素玉的筹划下,去年十一月鲁美的院长韦尔申以及王岩、牟达器、张志坚、王易罡教授,在台湾台中的东海大学艺术中心,就举办了一次群展。刘素玉还为其中的王易罡在稍早的九月在台北华山文化创意园区举办了个展,以及学术讨论会,与台湾的艺术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获得了良好的回响。
刘素玉对于王家增的作品也给与高度的肯定与关注,希望能在年内在台湾为王家增举办学术性质的展览,让台湾的艺术界能够看到来自东北的艺术家对于城市化行为的反思。让王家增这样沈静的艺术家在喧嚣的中国当代艺术界,受到应得的正视。
(责任编辑:张嘉格)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