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春晓:当代绘画应从视觉审美到思想审视转变
2011-02-20 19:55:52《成都日报》
正在四川博物院举行的“和·美”首届四川省工笔画学会作品展暨中国工笔画名家邀请展吸引了众多书画爱好者,不少观众是举家前来参观。此次展览的意义何在?对本土绘画艺术,乃至全国工笔画有何推动?昨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知名艺术批评家杭春晓坦言,此次展览有助于艺术家从不同纬度进行艺术反思,将图像的观念从视觉审美到思想审视转变。
高度:站在全国视野 展现包容性开放性
“此次展览虽然是一次地方上主办的全国展览,但它的水平之高,角度之新,视野之广,让我意外。”杭春晓说,此次展览汇聚了上世纪80年代至今全国工笔画名家的精品力作,反映了中国工笔画30年的创作成果。展览还设置了青年画家的当代工笔画板块,展示了中国工笔画的当代性探索。“展览规模大、档次高、视角新,这样的展览在全国来说都是罕见。这个展览是具有全国意义的学术展览。”
杭春晓评价道,这次展览是跳出了四川的地域限制,站在全国的高度举行的主题展览。它不是一味地展示本土艺术成绩与面貌,而是将作品与全国的工笔画大家的作品展开对话交流,将本土艺术在全国艺术的平台上进行综合呈现。展览也将传统工笔与当代工笔同时展现,体现出了四川绘画强烈的包容性与开放性。他说,此次展览对推动全国工笔画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创新:优秀作品从“愉目”到“勾思”
此次展览中,创新的当代工笔画板块特别引人注目。杭春晓直言,通过当代工笔画作品能够让艺术家和观众看到借助图像进行非审美探索的意义。“绘画的材质并不是决定作品传统与否的关键。作品是否具有当代性,取决于作品所反映出的时代意义。当代新工笔很少画传统题材,他们更关注思想性的东西。”他特别推荐,此次展出的徐累当代工笔作品《无题》。画面中,观众透过两扇对开门的门缝,看到浴缸中一人正手拿一本书。两扇门上分别贴着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地图,这地图是明清时期由中国绘制的地图。他说,这幅作品用中国绘画的气质借助世界名画《马拉之死》的构图风格,描绘出了画家特殊知识背景下的思想。虽然题材与中国画没有关系,但它用工笔的绘画风格表达了对当代的思想审视。
杭春晓认为,绘画是视觉审美的样式,但是优秀的作品能够通过视觉审美的存在转化为一种思想的载体,对人们的观念起到审视的作用。优秀的艺术家应该让其作品从单纯“愉目”转变到“勾思”的作用。
四川画家郝量的作品《时间与空间2》也具有这个特点,看上去有西方当代绘画的感觉,但采用的完全是工笔画的笔法。同时,画家希望在画中传递和探讨人类一直以来的审美经验。“在这些画家笔下,绘画不光是审美的一种对象,更是启发人们反思的东西。如果品味古代优秀作品,是能够看出它们中很多都有这样的精神气质。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是回归了真正意义的传统。”
现场:当代工笔画增加观众欣赏乐趣
昨日,在现场记者看到,此次四川博物院拿出了2个大展厅来展出作品,每幅作品前都有观众在驻足观看。有些观众还在作品前拍照留念。“你就坐在这里仔细临摹好了。”一位家长还专程自带小凳,让学画的孩子坐在画前临摹学习。他告诉记者,“在成都能看到这样高水平的工笔画展真是太难得了。趁着周末,专门带着学画画的孩子来参观。”
在当代工笔画前,新颖的题材、富有内涵的画面,让看惯了花鸟虫鱼工笔画的观众感到惊喜。一位观众告诉记者,很多作品想讲述的并不是观众所看到的,这些当代作品颠覆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绘画判断,增加了欣赏作品的乐趣,让人感到与众不同。
省工笔画学会会长吴绪经告诉记者,此次展览是省工笔画学会成立以来举办的首个展览,展览筹备了近一年时间。“此次展览意义重大,不仅是四川首次举办如此大规模的工笔画展,而且展览具有学术意义。”他评价道。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本月23日,随后有望在全国展开巡展。
(责任编辑:张凡)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