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整座城市变成展场
2009-12-03 08:47:54《深圳商报》
2009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首场新闻发布会昨日在市民中心举行。该展览将于12月6日在市民广场开幕,并持续至2010年1月23日。发布会上,双年展深圳总策展人欧宁介绍了本届展览的主题特色、重点突破以及精彩看点,为即将开幕的’09深港双城双年展揭幕预热。
本届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市文体旅游局、深圳大学、深圳报业集团等单位承办,并与香港进行跨城合作,是中国目前唯一的以城市\建筑为主题的国际双年展。双年展自2005年举办至今已是第三届。首届以“城市开门”为主题;第二届展览以“城市再生”为主题,并开始与香港合作,创造出“双城双年展”的模式。经过两届的发展,双年展已成为国际建筑界和城市研究领域两年一度的盛会。
“城市动员”唤醒全民参与
本届展览以“城市动员”为主题,在往届专业性、学术性的基础上强调平民性,旨在探测当代城市对社会生活的营运和组织,以及它在行政动员、商业动员、民间动员和学术动员方面的可能性。来自欧洲、美洲和亚洲的女性策展人碧翠斯·盖里里、太田佳代子、侯唯唯、姚嘉善与总策展人欧宁协同工作,共组织了来自世界各地60多位建筑师和艺术家参展。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主要以大型临时建筑和装置为主,强调艺术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大规模的研讨会、对话和工作坊项目关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的危机等问题,致力于把本届双年展变成思想交锋和话语生产的一个活跃的平台。
与往届展览聚集于美术馆等高端传统场所不同,本次展览的场地显得非常“平民化”。据总策展人欧宁介绍,展览主场地为深圳市民广场及其周边地区,分展场在深圳湾大街和益田假日广场,横跨城市东西的空间布局将整座城市变成了一个展场。主展场分为露天展区和室内展区。露天展区主要用于展出大件的委托作品,并将延伸至市民广场、北广场的书市屋顶长廊、南广场、水晶岛及市民广场东西角的两个公园。室内展区位于市民广场的地下区域,面积达5000平方米,涵盖影像、装置、新媒体等30多件不同类型的作品。分展场则植入大型购物广场,主要展出国外艺术家的部分“实验性”作品。届时,市民可以在休闲、购物中感受展览的氛围,并在这种自然的生活状态中参与展览,与艺术家互动。
67个项目集合“全球创意”
本次展览虽然强调“平民性”,但丝毫不影响其专业性和国际化。欧宁告诉记者,此次参展的67个项目来自全球10几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国内参展人和国际参展人的比例为3:7。
在这些参展作品中,荷兰记者Michiel Hulshof和建筑师Daan Roggeveen成功鼓动了一批来自中国中西部的“的哥”,一路开车到深圳。这些司机将带来当地的照片、流行歌曲和精彩故事。展览期间,观众可上车和司机“神聊”,了解中西部这片开垦中的土地。来自旧金山的艺术团体Futurefarmers带来作品“超级转盘”,这个八角形的转盘既是一个狂欢的场所,又是表演场地。日本艺术家小松敏宏带来了“熟悉又陌生的水”,她将采集自深圳各处的800罐水,镶嵌在一个框架中,提醒观众别忘了水资源的宝贵。巴西参展团体Triptyque的作品名为“创造物”,奇特的高塔与线性元素的结合,暗示正在形成中的城市认同感和建筑物的影响力。展览期间,观众均可到这些临时搭建起来的建筑物中体验,体会建筑与生活间的紧密关系。同时,还可通过双年展官方网站www.szhkbiennale.org了解最新消息。
本届双年展还推出了三个特别项目。名为“漫游:建筑体验与文学想像”的特别策划,邀请了胡昉、韩东、朱文、张悦然等九位作家访问九个在中国不同地区的已建成建筑物,然后创作九篇与建筑相关的小说。通过双年展网站来收集观众的需求,与旅行社合作,帮助观众前往这九个建筑物亲身体验,来摆脱“建筑展只能展示图纸和模型”的刻板印象。此外,展览还安排了岭南派建筑大师夏昌世的个人回顾展,打破一般双年展的群展模式,发展深入的个案研究。为了增加展览媒介的多样性,组委会还筹备了“早期城市建筑电影展”,从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的电影资料馆精选了八部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与城市和建筑相关的16毫米影片,在露天场地和电影院与市民分享。
展览叙事反映“深圳发展轨迹”
欧宁说,为了体现深圳30年所走过的历程,他在收集作品以及策展过程中强调展览的叙事性。试图在作品和各项活动中呈现深圳的历史以及对现代都市的思考。
“虽然展览场地跨越了整座城市,艺术家来自世界各地,但贯穿始终的主线则是深圳这座城市的过去与未来。这座城市的民众与城市发展间的关系。”欧宁说,为此,他一反往常专业性的展览叙事,特地用文学和叙述的方式写了一篇7000字的《一个叫深圳的城市》。文章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名为“在南方”,介绍深圳这座特殊的城市;第二章“渔农考”,主要思考城市和乡村的关系;在第三章“造城热”中则思考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接下来的“重返街头”、“游乐场”和“未来城邦”中则探讨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利用和激活、如何吸引普通市民参展以及如何用新媒介作品来展示深圳的未来。
针对这些内容,相对应的展览如“深圳市民广场蓝图”,“权宜城市”、“建筑影响力”以及“农业中国:乡土主义的乌托邦”等论坛也将在50多天的双年展期间相继展开,向市民呈现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深圳。
(责任编辑:张凡)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